电子样本

新闻资讯

东莞供电局为滨海湾新区装上电力发动机

  • 2019-08-15

    时间

  • 1190

    点击量

近日,广东省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年)》,清晰绘就了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的宏伟蓝图——着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东莞高质量发展创新引擎和滨海生态宜居智慧新城。为了给新区的提速发展提供优质电力服务保障,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紧密联系滨海湾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了一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并推动将新区电力规划成果纳入了新区的总规,实现了城市总体规划与电网规划的高效同步。

核心区基本不停电 智慧能源刷新用电体验

“为满足新区发展建设的电力需求,我们早在去年就启动了新区的智能电网规划研究工作。根据新区城市及产业定位,以‘高可靠智能电网、高质量能源规划、充裕的电网资源以及灵活的共享平台’为思路进行新区电力规划研究设计。”东莞供电局电网规划中心负责人介绍。据了解,该局以打造新区全区供电可靠性不低于99.999%、核心区域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2分钟的世界先进电网为目标。“这是一个高定位的供电分区,也就是说,新区核心区域基本都不会出现停电情况。”

根据规划,到2035年在新区初步建成湾区一流现代化城市之际,该区域将全面建成清洁友好、安全高效、灵活可靠、多样互动的智能电网。通过专项规划预测,新区远景2035年电力负荷约达2000兆瓦,负荷密度超过深圳罗湖区、光明新区。为此新区将规划配置共22座变电站,采用“双环网+区外电源”、“三供一备”等先进的结线方式规划全电压等级高可靠性电网,且新区10千伏电网规划全区配置故障自愈保护控制系统,为新区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

此外,新区还将规划建成54座公交充电站、8780个公共分散充电桩,12785个私人乘用车专用充电桩,为新区“电力发动机”加满智慧能源和“储能装置油”。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供电局基于电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信息通信及数据处理技术,搭建综合能源互联共享平台,规划接入新区综合能源及智能变电站、配电房、电表、家居等电能供销链智能终端,构建区域透明智能电网,实现电能量流、生产调度业务流、电能消费业务流等实时高度互动。

拓荒破窘 新区城市新地标项目及时通电

6月27日,首项新区电网规划项目及时为“湾区1号”工程投产通电。早在去年10月,该项目的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新区由规划向建设阶段迈进。“湾区1号”位于东莞交椅湾板块核心黄金区,占地187亩,定位为高端现代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集产业、商业、办公等多样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产城社区。

作为新区的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和对外交流平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区城市形象的新地标。“项目启动初期,由于交椅湾板块尚处于荒地状态,没有建成的供电设施可接用,急需解决施工用电问题。”窘境下,东莞长安供电局主动与项目单位沟通,深入调研用电需求量和用电具体时间,在区域供电容量非常紧张的条件下,通过供电网络优化和用电精细化预测等措施,从110千伏禾丰站健桥线临时架设1条长约0.6公里的10千伏架空线路至项目工地箱变,满足项目启动阶段的施工用电。为了进一步满足“湾区1号”办公大楼建成后永久用电的需求,东莞长安供电局多次组织人员勘查现场,经过双方协商与探讨,制定由110千伏东宝站新出1条10千伏馈线至用户公共电房的业扩方案,并于6月27日建成投运。

高质量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群用电

东莞滨海湾新区由长安镇的交椅湾和虎门镇的沙角半岛、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东莞供电局通过电力负荷预测,预估至2035年上述板块饱和负荷将达到1986兆瓦。据了解,新区进驻的企业,主要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海洋经济、生物产业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群,“企业群的性质以及用电特点决定了新区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格外高。”

在三大板块之一交椅湾板块的规划图中,一块企业用地格外显眼——步步高智能制造中心,预计用电量高达150余兆瓦,占整个交椅湾板块用电总负荷的近19%。据介绍,步步高集团在新区的扩建占地3422.5亩,主要为旗下OPPO、vivo、小天才等公司研发或制造中心,预计分五期用电。作为重大工业用户,必须实现高可靠供电。

针对步步高企业的用电情况,东莞长安供电局充分发挥属地化工作优势,提前开展负荷预测工作,主动发函至滨海湾新区管委会了解相关进驻企业的用电需求及投产时间,协调滨海湾新区确认变电站选址。“目前基本确定将在OPPO公司地块附近新建一座110千伏正中变电站,预计于2022年12月投产。”该局规划工作组成员刘嘉威介绍,为保证OPPO公司的施工及生产用电,长安供电局开展了专项用电规划工作,计划2022年12月正中变电站投产前,OPPO的用电负荷由220千伏振安变电站供电,投产后新增负荷将由110千伏正中变电站供电,满足客户的负荷增长需求。

本文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